前几天,回了一趟老家,发现哥哥家孩子(11岁)还没有分房睡,甚至是连床都没有分,我说了两句:“看着孩子不是很高兴,嫂子也觉得没什么”就没有出声了。
午间跟同事闲聊起这个问题,同事便问:娃儿到底什么时候分房睡呀!她说我们娃儿三岁多了,还没有分房,跟爸爸妈妈睡在一起会不会性早熟、不独立呢?
接着,她给我甩了几张相关报道的截图过来↓♡↓♡↓
图片来源:网络
听她说完之后,再联想到哥哥家的情况,我突然意思到“分床睡”并不是个例问题,而是每个家庭在养育孩子的是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。处理不好,不但分床不成功,还会害了孩子。那么,到底什么时候时候分房睡合适呢?
「3 岁 4 岁不分房,5 岁 6 岁悔断肠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,在这里我就不多说。而家长在「6 岁是孩子的最晚分房年龄」的这件事上深信不疑的执行,归根结底不外乎两点。
担心娃儿长大后不独立?
说来心酸,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家长眼里的“独立”就是把孩子推出去,只要他们不再依赖父母, 孩子就独立了。
可事实果真如此吗?
所谓的独立,需要源自内心力量的强大,相信世界是安全的,同时也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去探索世界。独立,是我们内心安全感的外化。就像一面镜子,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有多充足,独立镜子里的他就有多强大。反之,都只能是伪装的虚张声势。
3 岁前,是孩子安全感构建的关键时期;3 岁后,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会主动向外伸出尝试独立的脚步。
硬逼着孩子分房,只会让孩子破坏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安全感,也会让孩子对亲密关系感到无力和绝望。
担心娃儿“性早熟”
这个说起来虽然可笑,不过却真实的反应了中国家长对“性早熟”的无知。
所谓的“性早熟”是指性发育年龄以前出现了第二性征,即乳房发育,阴毛、腋毛出现,身高、体重迅速增长,外生殖器发育。一般认为,女孩在8岁前第二性征发育或10岁前月经来潮,男孩在10岁前开始性发育,可诊断为性早熟。
简单的说:“性早熟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病变,跟分不分房八竿子打不着”。
大家之所以担心性早熟,主要是因为现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,在孩子喂养的问题上,首先考虑的就是孩子营养的补充,以此同时,孩子便食入过多含有激素的物质,导致性早熟的案例数见不鲜。
第一次当妈,我们都难免诚惶诚恐,所以很容易偏听偏信,就把一些跟性早熟毫不相干的事生搬硬套。其实孩子是否性早熟,专业医生通过骨量检测可以评估。
身高管理师——吴琴琪
不要因为害怕自己行差踏错,就小心翼翼地一手看着标准,一手养着娃。每个孩子都是独立而不同的个体,用同一个冷冰冰地标准去执行,往往只会事与愿违,害了孩子。
案列 1
曾在丁香园公众号上看过一个案列,讲述的是一位乖巧可爱的小女孩,到了晚上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,总是莫名紧张焦虑,一点小事就大哭大闹。
后来才知道,父母在孩子 4 岁时对孩子进行的严格分房训练:在女孩还没有经历分床的过程,父母就把她放在自己的小屋里睡,为了防止她半夜跑回大床,父母竟狠心的把小屋的门锁上了。
结果,房是分成了,但这在女孩的心理留下了不小的阴影。
周围的黑暗,孩子看似适应了,而心中的这片黑暗,不知道父母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去点亮?所以别再着急把孩子推出去了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表,待他准备好了,自然会主动分房。
正如马伊琍所说,孩子迟早都会的事,我们又着急什么呢?
图片来源:微博
案列 2
另一个案列是一个爸爸讲述了他在和儿子分房前,曾多次铺垫:一脸得意地跟孩子讲起,自己小时候拥有一个独立空间,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儿。
不是每个孩子都随随便便就有独立空间,只有那些已经长大的孩子才能获得这样的荣誉。结果这个孩子就一直盼望着,自己能像爸爸一样,也获得这样地荣誉。
当爸爸觉得差不多了的时候,就特意准备了一份「长大证书」送给孩子。这份仪式感,给儿子也带来了巨大的勇气,为孩子心中的安全感加码,分房睡就这样变得顺理成章起来。
除此之外,和孩子一起布置儿童房、在里面放置孩子喜欢的玩偶、玩具,陪孩子在里面玩耍,也都会增强孩子和小屋子的感情。
而这些过程中,无论孩子是否如我们所愿做到,还是孩子在短暂成功后行为倒退,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细心引导,千万不要指责。
因为,只有孩子们相信,回头时「爸爸妈妈一直都在」,他们才可能,鼓起勇气,再次上路。
两个截然相反的案列告诉我们,对于孩子分房睡这件事,作为父母不应该一刀切,更不能不顾孩子的内心需求,生搬硬套不管不顾, 分房睡之前,不妨从分床开始,让孩子慢慢去过渡,慢慢适应。
另外建立分房仪式感,跟孩子一起布置房间,细心引导孩子,让孩子自己觉得自己长大了,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,那么分房睡就顺其自然了。